当前位置: 首页 > 赏识文化 > 三字经小故事 >

豆腐嘴,刀子心

更新时间:2013-03-14 11:51  来源:赏识教育网  作者:网站编辑   访问量:
【导读】形容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六个字:刀子嘴,豆腐心。骂孩子的时候,嘴巴象刀子,辟哩叭啦,刀光剑影,毫不关注孩子的尊严
刀子嘴豆腐心
 
      好多家长都头疼孩子不听话,脾气倔。事实上这都是家长期“产品开发”的结果。
      形容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六个字:刀子嘴,豆腐心。骂孩子的时候,嘴巴象刀子,辟哩叭啦,刀光剑影,毫不关注孩子的尊严;孩子一哭一闹,家长也总是“心太软”,孩子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一来二去,孩子心目中便有了一个概念:原来你只是嘴巴上狠啊。而且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骂孩子的时候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便一落千丈。
      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孩子总是斗争,失败,再斗争,最后胜利了,家长却是斗争、斗争、再斗争,最后还是失败了。
      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家长不爱孩子吗?
      非也,是因为太爱了,却又太不会爱了。
      这里要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理要求,为什么那么喜欢和家长胡搅蛮缠。
      原因之一是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人都希望得到重视,孩子也如此,一旦得不到或遭到破坏,他就本能地维护,和家长闹。
      原因之二是孩子心里空虚。因为学习不好,老师要批评,同学瞧不起,回到家不还要接受家长的打骂。长久以来得不到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感觉,心里难免会空虚。无形生命营养不良,就会转向有形生命去索求。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在生活上对家长要求越来越多,而学习好的孩子反而不在乎。关键是孩子的心灵是否充实。家长不知道孩子的这种心理,有时候连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会处理不当。
      “刀子嘴,豆腐心”反映了赏识教育的“跷跷板原理”。孩子在有形生命的那一端是高高跷起的,而形生命那一端却严重下折,心里当然不平衡了。
      有个笑话。一个孩子到另一个孩子家玩,这时孩子的爸爸回来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做客的孩子羡慕地说:“你爸爸可真和蔼,哪像我爸爸,五大三粗的样子。”
      小主人说:“什么呀,你等着瞧。”说着,趴在小伙伴的耳朵上叽哩哇啦了一番。
      于是两个孩子在房间里又吵又叫。
      门咚地打开了,文质彬彬的爸爸走进来,有点不快地说:“你们是好孩子,不要吵了,我在看书。”说罢,关了门就走了。
      小主人对他的小伙伴说:“看到了吧,已经生气了,我们继续。”
      吵得更凶了。
      门咚地又开了,爸爸探个头进来,横眉冷对地吼道:“怎么还吵,不早和你们说过不要吵了。”怒气冲冲地走了。
        站主人说:“还有更精彩的,我们快躲到被子里去。”
      两个人躲在被子里吵得惊天动地。
      爸爸像风一样冲进来,扑向那一床被子,噼哩啪啦一阵打。
      声息消失后,小主人对小伙伴说:“看到了吧!”
      小伙伴感叹地说:“原来你爸爸发起火来一点都不比我爸爸差啊!”
      可见这“文质彬彬”的父亲平日里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刀子嘴,豆腐心”不能要。“豆腐嘴,豆腐心”更不能要,尤其是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事实上,说教育从教孩子吃饭开始也并不为过。多少家长在饭桌前为了孩子而大伤脑筋,苦口婆心,几乎是三十六计都使尽了,都一筹莫展,眼见得消瘦下去。
      有一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会做出这样的事:每喂孩子一口饭,便把孩子拎起来,在地上顿一顿,好像装麻袋一样。
      还有一家,在餐桌上为了孩子开辟出一条爬道来,孩子爬一圈,高兴了,就吃一口饭。
      还有的家庭,大人做“牛”做“马”,孩子骑在背上,身后跟着端着饭碗的妈妈或奶奶。……
      真是饭桌百态啊!
      事实上,吃饭就是吃饭,不吃是不饿。做家长的,一日三餐,营养平衡了,已尽职了,没有必要那样一副样子,消耗那么多脑细胞以搏得孩子一张口。孩子不肯吃正餐,若不是生理上的原因,则必然是得了“零食病”,而这零食病恰恰就是家长在豆腐嘴之后的豆腐心造成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孩子教育也容易出现“豆腐嘴,豆腐心”的情形。爸爸妈妈倒是想坚持原则,该出手时就出手,但爷爷奶奶不允许,只有一个小孙子,爱得不得了,夹在中间,孩子就找到了靠山,不怕了。家规不理,禁令照犯。比如写作业,本来说好了放学后先写作业后玩,但头脑一发热,玩到吃晚饭才回家。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会禀公执法:不许吃饭,写完作业再来吃。可是,孩子马上会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看着爷爷奶奶,这样一来,这顿饭就吃定了。
      这样的事情多了,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没有“诚信”的概念。
      与“刀子嘴,豆腐心”相反,赏识教育主张:豆腐嘴,刀子心。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遵循一个原则,士可杀不可辱,也就是态度要平静,原则要坚持,高压线,不能碰就是不能碰。态度平静,是要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教育孩子,才不至于情绪失控,让刀子嘴伤了孩子的自尊。理智的时候,家长才能让自己保持豆腐嘴,知道哪一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若家长让孩子气得半死,恨不得揍一顿解气,则最好走开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在“豆腐嘴”的前提下,原则就一定要坚持,直到孩子意识到没有希望,是禁区为止,此为“刀子心”。
      举几个例子。
      有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很为孩子睡觉的事头痛。
      小男孩睡觉时,总要把胳膊拿到被子外边来,这样很容易着凉,妈妈和他讲了几次他都不听。
      一天,妈妈在临睡前拿了一根小藤辫进来,对孩子说:“今天再不听话,就要惩罚你了。”
      说着把藤辫挂在孩子床头。
      十分钟过后,妈妈走进来,孩子的胳膊仍然放在外边,笑嘻嘻地望着妈妈。
      妈妈也笑嘻嘻地走过去,拿下藤辫,对孩子说:伸出手来。然后抽了两下。
      孩子一看妈妈动真格的,呜呜哭起来。
      抽完,妈妈把辫子挂起来,搂着孩子温柔地说:“妈妈打你,是因为妈妈爱你,怕你生病。若你下次还犯,妈妈仍然会惩罚你,记住了吗?”
      孩子抽噎着点点头。
      第二天,果然不把胳膊放到被子外边了。
      我们聋童幼儿园从其他康复中心转来一个孩子,特别具有攻击性,喜欢打别的小朋友,甚至打老师。
      有一天我去幼儿园,遇到这个孩子对我进行攻击。我对他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但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而且你打伯伯,伯伯也会疼的。”他见打了我,我不但不还手,而且态度平静地跟他讲道理,就更来劲了(以前打骂教育的痕迹),对着我的肚子又是一拳。这时我就对他讲:“伯伯最反对打人的行为了,如果你再有这种行为,伯伯就要打你的手心一下。”小孩子哪里相信,这么好的伯伯,整天笑咪咪的,怎会打人呢?过一会儿,他退后一个助跑,对着我的肚子又狠狠一拳。别看才几岁的小孩,打起人来还真疼呢!这一拳要打在其他小朋友身上,肯定吃不消。这下我依然笑咪咪地抓住他的一只手,说:“你又打人了。现在伯伯要惩罚你了。”他毫不在乎,笑嘻嘻地让抓住他的手,我在他的手心上狠狠地打了一下。他一下子愣住了,两眼困惑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仍态度很平静地看着他,一点没有发火。他报复性地又给我一拳。我伸手去抓他手的时候,他大哭起来。我很坚决地抓过他的手,又是狠狠一下。他放声大哭,我让其他老师都不要去劝,让他哭。
      哭了一会儿,他就偷偷地看着我,我知道他哭并不是因为手疼,而是因为他认为我不喜欢他了,伤心了。这时老师让小朋友们一起坐好吃饭。我发现他吃饭准备工作做得很好,连忙给了他一个大拇指。他见我依然注意他,还喜欢他,情绪马上好了。这时他看见地上有一个小纸屑,赶紧跑过去拣起来,故意从我面前跑过去放在了废纸娄里。我连忙带领老师和小朋友们为他热烈鼓掌。受到了赏识,他开窍了,在教室里、走廊里满地找垃圾。篝睡后他看到我,猛地给了我一个大拇指。逗得我哈哈大笑:教育让拳头变成了大拇指。
      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从孩子小的时候便让他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就省得他日亡羊补牢了。
      美国一些家长都很注意这一点。《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痊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们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个和他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当然要送孩子一个礼物了。当时他们的儿子矿矿刚刚买了两件同样的玩具,他和儿子商量,能不能分一件出来。儿子坚决不同意。
      他就告诉儿子不要后悔,然后在去的途中另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玩具小熊。儿子马上爱得不得了,从恳求给他抱一抱到想自己占有,最后眼泪汪汪马上要哭了。
      这个时候,做爸爸的没有心软,他告诉儿子:“决定了的事是不能反悔的,当时你不愿意与人分享你的玩具,现在这个玩具就不属于你了。”
      儿子伤心归伤心,但也知道自己理亏,不闹了。
      我想让一个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就是从这样的一些小事中做起的。父母能做的、最应该做的,便是六个字:豆腐嘴,刀子心。
      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坚持了,让孩子明白,有一些事情,好比雷池,是越不得的,而且还要告诉他,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当然,家长认为的雷池也不能太多,霍乱太多,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惩罚,对于该惩罚的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关键是把握豆腐嘴、刀子心的尺度。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同样一个道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结果可能大不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拳头教育”太简单,因简单而无效,甚至有反作用;“口水教育”太空泛,因空泛而乏力,日渐无效。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重在一个“导”字。
如果您在孩子教育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前来咨询,赏识教育老师将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4000888552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