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学会赏识 爱满天下
《人民教育》:学会赏识 爱满天下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杨瑞清
此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5年第12期
每次到南京北郊的劳山脚下瞻仰陶行知先生陵墓,都会为牌坊上的“爱满天下”4 个大字感动不已。1995年,我们把坚持多年学习、实践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体会,概括为“学会赏识”。2000年,我们请一辈子致力于“童心母爱”教育的斯霞老师亲笔题写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8 个大字,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
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太喜欢这8个字了!
一、学会赏识,奏响爱的旋律
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
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中国的教师最爱孩子,往往也是最不会爱孩子!错误的爱,就变成了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才能爱满天下。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力求做好3件事情:
1、达成被爱
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被呵护的,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也许,在陶行知、斯霞、苏霍姆林斯基等先贤们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爱孩子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但是,懂孩子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个调查结果:
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爱。”再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只有10%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
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为你好,受不了”的尴尬局面,不是不爱,而是不懂,是不会爱。不会爱,等于没有爱。人的精神生命没有爱,如同人的生理生命没有氧,立刻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烦恼、焦虑、恐惧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
我们把“达成被爱”作为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抓手,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所关注的焦点就是学生是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让我爱的学生爱我”是我们学校教师检验是否达成被爱的心理尺度。
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感受被爱”的能力。对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爱,要有珍惜之心、感恩之情,对无意的伤害要学会包容、化解,还要学会保护自己,避让、抵制恶意的伤害。
2、引导施爱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那么,爱的能量从哪里来呢?我们的做法是引导施爱,引导孩子去爱同学,爱家长,爱老师,进而去爱国家,爱人类,让每个人都成为爱的源泉。
我们努力让学生懂得,施爱不仅是为了让别人快乐、幸福,而且是自己获得快乐、幸福的唯一可靠途径。你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远离你,不喜欢你,周围爱的能量就回馈不到你的身上来,你就得不到爱,你就得不到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最吃亏的还不是你吗?“施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是平衡的。
我们提出“三爱”基本规范,经常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阵地,用写优点卡等形式,形成“要像某某同学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的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引导施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的着力点,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把这项工作抓好了,文化知识学习,全面素质提高就有了根本保障。
3、启发自爱
我们还努力启发学生在“被爱”和“施爱”中学会自爱。自爱是自信、自尊、自立的情感基础,是感受被爱、积极施爱的心理前提。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太多值得自豪的东西,我们启发学生至少要脱口说出10条自豪的理由: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
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让学生在安全感、光荣感、自豪感中快乐成长,我们的教育将会进入新的境界。
二、学会赏识,回归爱的本质
我们经常检讨自己,我们爱学生的心会不会出现偏差: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那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对那些逆反、不听话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真爱,是不是会爱?我们的爱是不是被分数、名次,被听话、乖巧蒙蔽了眼睛而远离生命?我们是不是干了太多舍本逐末的傻事?我们究竟要看重什么?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努力强化5个观念:
1、走近生命
“走近生命”这个“近”是靠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我们有一个想法,生命是孩子自己的,教师可以靠近,可以了解,不可以随便闯进去打搅。
“走近生命”就是强调要克服我们现在的教育“满眼是分”,“目中无人”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能仅仅是分数意义上“成绩”,也不能仅仅是功利意义上“成功”,而应当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 成绩、成功应当是成长的副产品。
班级里第一名只有一个;清华、北大一年只能招收那么一点大学生;一个人出名就意味着更多的人为他喝彩;一个人发财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替他打工;一个人升官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成为他的下属,一个省只有一个省长,一个市也只有一个市长。如果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这样的层面上,那么教育多半注定要失败,人生多半注定要失败!教育要把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幸福快乐,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当官,都能出名,都能富甲一方,但是我们活在世上走这么一趟,一定要品尝到快乐的滋味,一定要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就要让孩子一生幸福,一生快乐;而且,童年就让他快乐,教育过程就让他快乐!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投悬梁,锥刺骨”,过于强调吃苦,苦吃多了会变成痛苦。“要刻苦而不要痛苦”。
我们意识到,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教师首先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要学会算大帐,算总帐,既要开发生命潜能,又要保护生命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我们当然关注“分数高不高”,而我们更加关注“心情好不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不是态度问题,更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情好,一好百好。就像庄稼长势好,绿油油的,才能丰收;学生生命状态好,才能健康成长。
2、发现潜能
我们感觉到,真正走近生命以后,就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潜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人的潜能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不是表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表现在那个时候;不是表现在这里,就是表现在那里。人的潜能不仅表现在智能上面,其道德潜能也是不可限量的。人的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
2000年9月,我有幸和北京二十二中孙维刚老师一道参加教育部师德报告团。一次次听孙老师的报告,我一次次受到震撼。孙老师从初一教到高三,将重点中学筛选下来的40名学生全部送上了大学,其中22人上了清华、北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潜力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有什么资格给孩子早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
无条件地永远坚信孩子“行”,是我们奉行的重要教育理念。
3、唤起自信
如此巨大的潜能怎么能够把它开发出来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唤起自信”。自信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个个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尝到成功的甜头,拥有自信、舒展、快乐的童年。
班上考第一名的只有一个人,老师如果只关注考前几名的学生,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总是灰溜溜的,他们无数次地被宣判“不行”、“粗心”、“不认真”,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受到损失。
我们的教育不能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精英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态走向社会的学生。否则,社会将会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你让多数人带着阴暗的心理走向社会,成功的人也会觉得不那么安全,不那么美妙。
让每一个孩子自信、舒展,乃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4、善待差异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我们取消了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我们还取消了百分制,采用了等级制,可是总感觉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要“善待差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我们要善待。
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往往会格外重视高考那几门学科的分数,那也不错,社会法则,适者生存,你不重视就行了吗?问题就出在如果我们只用高考这几门课程的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用这个单一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个生命,那么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尺度面前是要失败的;那种挫败感、坏心情往往还会导致孩子最后连高考这几门课也很难真正学好。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着力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更多的尺度,特别注重评价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进步程度,甚至还专门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的尺度,让孩子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我们重视每一种成功的价值,把语文考一百分跟跳绳得一百分看得同样重要。有一个考试老自卑的孩子,跳绳上面被全班同学公认是第一名,还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光,成了全班同学的英雄。他这种胜利者的感觉,成功者的心态迁移到语文、数学学习上来,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5、引导自选
为每一个孩子创设特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我们成年人外加给孩子的。真正的善待差异,是“引导自选”,是引导孩子对于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哪怕是苦的,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学会赏识一定是最终落实在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老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我听过许多次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我注意到,魏老师强调“民主”、“科学”,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他常用的“商量”。在学什么、怎样学上多和学生商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秘诀所在。
我们在课堂上,突出“商量”意识,课外,更是不布置或少布置固定的家庭作业,大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我们学校的学生人人熟悉《自主选择12多》:
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
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
好文章多写,好消息多传;
好节目多演,好作品多玩;
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
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其实,学生只要主动、用心地做到其中的任何一多,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效益就凸现出来。
三、学会赏识,实现爱的达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爱的达成,是有规律、有原则可循的。这些规律、道理并不深奥,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这些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正是我们要重新确认并发扬光大的教育智慧。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认真遵循6条原则。
1、尊重
要充分尊重人格。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人格是对等的。陶行知先生率先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是对儿童人格的极大尊重。尊重人格,我们特别强调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我们觉得蹲下身来平视孩子,倾听孩子说话,会让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那种只说不听,而且规定孩子必须坐好听,不听还要罚站的做法,就违背了尊重的原则。
孩子身上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许多灵性的东西。我们觉得,虚心向孩子学习、请教,不仅是对孩子生命价值的承认与尊重,而是教师成长的良好方法。这个时代真是强调成年人要向孩子学习的时代了,成年人要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2、相信
要高度相信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残疾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要求自己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儿童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因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生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他的潜力是那么大,精力是那么旺盛,心地是那么纯真,未来是那么美好。
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既然要教育学生,就要把他们当成天下最好的学生,为他们感到自豪。怀疑、失望、生气,只会使我们失去相信的力量,失去教育的力量。
3、理解
要疃壤斫飧鲂浴H说纳乔ё税偬模挥辛礁錾梢允峭耆谎模恳桓龊⒆佣加杏胫诓煌牡胤剑颐且攵圆煌暮⒆痈璨煌睦斫狻>霾荒苡玫ヒ坏某叨热ズ饬棵恳桓鋈说纳壑怠H绾卫斫夂⒆臃岣欢丛拥母鲂阅兀课颐乔康饕Щ崤惆椋Щ岣屑ぁ?
教师要多多陪伴学生,多与学生开心地谈话。我们体会到,要想让孩子对你说心里话,你得把你的心里话先说出来。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用心陪伴,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纸条而已。陪伴,关键是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时间,并且使在一起的时间变得很愉快。
不能抱怨你为学生付出了多少多少,而要常常感激学生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童年,促进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升化。一个人一生有两次成长的黄金的时光,一是自己的童年,二是陪伴孩子的童年。我们觉得陪伴儿童一起成长,是儿童为我们创造的成长良机。带着这一份感激的心去面对儿童,往往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沟通。
4、激励
要热情激励优点。当我们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孩子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的激励。对一个人的这种激励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本性的需求。有一句话叫“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这是传统的观念。我们的观点是“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激励学生,要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有人说孩子没有优点,其实只要学会发掘,就一定能发现孩子潜在的优点。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明显的优点,有的时候不一定去激励他,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期望孩子在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寻找、发掘优点、闪光点,加以热情地激励。
我们现在一谈到激励就是表扬,就是竖大拇指,就吃肯德基,“考得好,肯德基;考得不好,皮带炒肉丝。” 其实最好的激励是学会分享。激励的诀窍,不是要讲“你怎么”,而是要说“我怎么”。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因为他的进步,因为他们的表现,我们很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5、包容
要耐心包容特点。习惯上,我们看待孩子,往往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表扬、奖励就是批评、惩罚,这是太绝对化了。其实,孩子们的表现大多数是中间状况,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我们认为要接纳、再接纳,要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里空间,使孩子的求知、成长成为自发的内在的需要,而不是靠表扬或者批评带来的外在强化。
教师每时每刻都要关注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学生,而大多数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视而不见”,不一定激励,更不轻易批评,更多是包容,看到就完了,看到就行了,不要再干预了,不要用表扬、惩罚、批评干预他,更多时候要让孩子处在一个自由的、自在的状态中。要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对待孩子的行为,首先不要抱怨,不要指责,不要问“你怎么了”,而是问“我怎么了”,是不是我们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差错,或者孩子的行为表现恰恰是与时俱进的,而我们是落后了,我们的观念陈旧了,这样反思一下,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要允许孩子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教师最大的错是不许学生出错,导致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孩子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孩子小时候说话含混不清,长大以后个个都能说出清晰的口语,不用着急;孩子小时候走路歪歪倒倒的,也不要着急,将来会有矫健的身影。要学会等待。
6、提醒
要友情提醒缺点。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会赏识不否认批评、惩罚,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的批评、惩罚,赏识可以使批评、惩罚更有力量、更有效果。但是我们不把“批评”这个词作为原则加以强化,因为批评太让人心惊胆战了,我们的孩子被批评得太多了。我们用上了“提醒”这个词。提醒是我们的文化里面一个很有韵味的词,我们现在用它来表达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友情提醒,要学会批评,学会分担,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可以这样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太好了,还可以更好”。用这样的心态和语气去表达你的批评,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批评的时候,讲究一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其实孩子不怕训斥、惩罚,怕的是感动、幽默。
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这叫“够朋友”。现在,我们面对淘气的孩子,面对考底分的孩子,第一个反应已经不是“生气”,而是“心疼”。
我们还体会到,提醒不能太多,相当于激励的10%就够了,激励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提醒,暖空气的势力要远远大于冷空气。冷空气偶尔吹一下,可以让人清醒,吹多了,孩子柔弱的心灵就会收缩,成长的步伐就会受阻。
最后,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那首振聋发聩的诗——《糊涂的先生》: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学校成了害人坑!
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
你说瓦特庸。
你说牛顿笨。
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
若信你的话,
哪儿来火轮?
哪儿来电灯?
哪儿来微积分?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走出爱的误区,回归爱的本质,实现爱的达成,奏响爱的旋律。学会赏识,爱满天下,拥抱和谐社会的到来!
推荐内容
- 曲靖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道
曲靖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关于赏识教育的报道:校园之星成明星,...
- 《深圳侨报》:赏识教育打动教师
马来西亚沙巴州崇正中学校长来深交流,赏识教育打动教师家长...
- 智慧的爱造就智慧的人,哈尔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