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教育 > 孩子教育

让孩子学会爱

更新时间:2014-10-26 10:04  来源:赏识教育网  作者:张老师   访问量:
【导读】孩子怎么了?我们父母,为他付出了全部的爱,为什么却得不到爱的回馈?那么,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应该是自我反省:您是否已经忘却了对孩子爱的教育

   现在我们常听到的却是:孩子怎么了?我们父母,为他付出了全部的爱,为什么却得不到爱的回馈?那么,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应该是自我反省:您是否已经忘却了对孩子爱的教育。

  孩子为何不会爱?


  情景一:下班后,王女士匆匆从单位赶往菜场,买了菜,一路小跑回家。读一年级的儿子已经放学了,正等着她回去煮饭。当她一身汗水地打开家门,看到儿子跟邻居的孩子玩得正欢,书本扔得满地都是,50分的测验试卷赫然映入眼中,她不由火冒三丈,怒斥儿子:“我给你好吃好穿,天天给你洗衣做饭,为什么你就是不学好?”儿子茫然地看着发怒的妈妈……

  评析:孩子一定觉得很不解:我这是怎么了?习惯了被照顾的孩子不明白妈妈每天下班赶回家为他做饭的艰辛。这种观念无法让孩子对爱有正确的理解,甚至对父母这种爱的表达方式产生反感。王女士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辛苦平心静气地告诉他,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不是冲他来发泄。


  情景二:6岁的洪宏和妈妈一起在游乐场玩,由于天气干燥,洪宏喊着要喝水,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白开水递给他。谁知他手一甩:“我要喝可乐!”妈妈说:“游乐场的可乐贵……”“我不,就要可乐。”洪宏耍起赖。妈妈只好给他买了。洪宏喝了几大口后,把可乐瓶交给妈妈:“给我放好,你别喝,这是我的。”妈妈愣住了:“好,好,妈妈不喝,你听话就行了。”

  评析:爸爸妈妈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家里的经济现状如何?孩子往往是不知道的。父母一般都认为那是大人的事,不用孩子操心。加上家里“再穷不能穷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都毫不犹豫地掏钱买。孩子肯定会想:不就是一瓶可乐吗?这样的孩子会越变越自私,对家庭更漠不关心。父母对孩子物质欲望应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孩子的全部要求,适当的时候应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能力,告诉他是家里的成员之一,要关心、体谅家庭。


  情景三:谈到自己7岁的儿子,张先生有点沮丧。他说,儿子出生时由于难产,出生后马上被送进了儿童医院的新生儿救护中心,足足护理了一个月才回到家,所以对他格外疼爱,6个大人一天到晚围着他转。吃饭时最好的菜会放他面前;看电视选什么台由他决定;节假日去哪里玩听他说了算。儿子成了家里的主宰,他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觉得理所当然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没有什么,毕竟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我们也不要求他回报什么。直到上个月,我做一个手术,住了几天医院,回到家,躺在床上,儿子居然视而不见。我让他给我倒杯水,可他只顾目不转睛地盯着游戏机,还说:“你自己去吧,我在打游戏,忙着呢!”

  评析: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洪水般涌来,孩子在爱的大包围中习惯了接纳,从小到大,父母给他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来没有人要求他回报,他也就无法冲破这种爱的包围,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父母不应事事顺着孩子,要适当地拒绝他的要求,让他感受挫折,才能体会父母对他的爱。


  情景四:上课时,林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啊?”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鸡腿”、“鸡翅膀”、“鱼肚”。“那小朋友知道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吗?”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争着说:“我妈妈喜欢吃鸡脖子”、“我妈妈喜欢吃剩饭”……

  评析:自己这一代吃了不少苦,所以应该让孩子过得比自己好,这是父母们的普遍想法。爸爸妈妈因为爱孩子,把好吃的都往孩子碗里夹。可是,他们却没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反而传递了“妈妈爱吃剩饭”的错误信息。父母把大家对他爱护有加的道理直接跟孩子讲清楚,相信能够换取孩子对父母这种行为的感激和尊敬。


  赏识教育专家视点:爱要融入品行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没有对社会情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儿童期忽略社会情感的培养,成人之后,“社会情感缺失”就会导致冷漠、偏激、敌对、甚至暴力等不健全的人格表现。

  忽视社会情感的培养,孩子不但会丧失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割断了联系的情感纽带,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灾难。“清华研究生硫酸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一个个悲剧的发生,孩子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给人自私、无理、不尊重人、不懂得爱的感觉?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几乎每家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独”,因而缺少学习宽容、忍让、理解、与人合作的机会。其次,对于自家的“独苗”,父母生怕他在外面吃亏。再次,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家人的关爱照顾当成理所当然。这种过度关爱的结果是孩子心中无父母,体味不到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坚辛,又怎能产生感激之情呢?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感激是一种正面情绪,是幸福感的基础,会珍惜别人的给予,善待别人;感激是强大的动力激发系统,一个人获得他人帮助之后,可以激发他做出善举或努力以此作为回报。因此,从小教会孩子心存感激,对人体恤,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情绪,会使他的心灵存有一份真与善,使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富足和美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孩子感激他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比如有些孩子很有爱心,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总能主动去关心。可是,友善和关心,可能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例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他会产生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就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肯定孩子的关爱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他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认识到爱与被爱的互动性,将感激和爱形成习惯,融入品行。


  八个“处方”,让孩子学会爱

  故事导入感激

  让孩子从小知道,妈妈10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能为父母分忧解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思想,常给孩子讲些感人的故事,唤起他的感激意识。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就是情感教育的典范,还有《三字经》中的故事均为很好的教材。

  风俗倡导感激

  西方有个感恩节,我国风俗习惯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节日,例如春节。父母可以带孩子给长辈拜年,给孩子讲祖辈艰苦生活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学会表达感激

  一个拥抱:当父母不舒服时,引导孩子给自己一个拥抱,学习施予爱心和同情;一句“谢谢”:当父母为孩子买了玩具时,别忘了要求他说声“谢谢”;  一个亲吻:当父母陪伴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把他揽进怀里:“你玩得真开心,亲亲妈妈”;一张自制贺卡:当父母生日或重要的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制作,送给父母和爷爷奶奶等。

  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爱护

  对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跟他谈谈,要求他想一想,今天是否给别人添了麻烦?今天有没有谁帮助自己进步?今天最感激的人是谁等问题。让孩子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爱护,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

  体会被感谢的快乐

  让孩子帮你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去帮助身边可以帮助的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感谢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如果被帮助的人没有回应,孩子虽然会很失望,但这种失望的经历正好可以提醒他,如果有人帮助了他,那么一定要说“谢谢”。

  适当限制物欲

  父母要让孩子在生活物质条件上有些不足,不要百分之百地满足他的要求,或给他提供最好的享受。适当的贫乏,会激起孩子珍惜之心。

  提供实践机会

  这一点非常重要。平时,孩子应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父母遇到为难的事情,可以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爱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父母要做好榜样

  父母对孩子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学会爱人,说到底是学会感激,感激是一种爱的表达,爱的能力,也是一种做人的责任。我们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来体验世间万千;我们感激朋友,为我们排解孤独,分享快乐……让孩子学会感激,也就学会了爱,学会了生活。

如果您在孩子教育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前来咨询,赏识教育老师将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4000888552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