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付诸实践。话语的力量是非同寻常的。过去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才”,但中国的孩子已受够了“虎妈”式的咆哮,赏识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所接受,如今的家长越来越懂得赏识、赞美自己的孩子。但是,赏识孩子并不是随便地竖起大拇指进行夸奖,赏识孩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儿子上幼儿园,母亲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他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让她最好带儿子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孩子上了初中,老师告诉这位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当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这位母亲的手里。
赏识孩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赏识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我能行”中走向成功,是赏识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方面,赏识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家长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懂得全面辩证地看清真相,家长对孩子的夸奖是并不是随便地竖起大拇指进行夸奖,是需要技巧的,是有条件的、讲原则的。
“家长在夸奖孩子时要遵循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只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进行评价,不要因一件事而对孩子整个人做评价,更不要让孩子错误地将一件事的成败当成衡量自己整体成败的标准。‘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果父母长期将‘好’字挂嘴边,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起不到鼓励作用,反而会成为压力。夸奖要适时适当,不是随时随地越多越好,夸奖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未取得的成就,所以,夸奖要有目的和引导性,父母要在夸奖后帮孩子制定一个踮起脚尖或向上跳一下就能达到的新目标,使孩子不会裹足不前也不会失去信心。”赏识教育专家说道。
赏识教育专家还指出,赏识一词中的“赏”,即欣赏,是因认识一件事物的价值而赞赏,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价值而予以赞赏。很多家长的误区在于并不了解和关注孩子行为的内在,而敷衍地对孩子进行表扬,这种表扬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明确及不正确的认识。父母要表扬孩子,首先是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内在品质,重视孩子努力的过程。夸孩子更要言之有物,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被赏识的。
那么,怎样夸孩子才是夸到点子上了呢?赏识教育专家举了个例子:比如要夸孩子聪明,针对4到5岁的孩子,当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到位时,家长可以说:“宝贝,你很聪明,知道什么是聪明吗?妈妈交待给你的游戏规则,你全都记在心上并领会了,并且小眼睛观察得很仔细,游戏玩得很成功。”这样夸,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聪明的意思原来是耳朵要能听全信息,眼睛要仔细观察事物。
针对大些的孩子,家长要尽量夸孩子行为的背后意义,比如孩子做了体贴父母的事,家长可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夸孩子,比如“妈妈吃到儿子做的饭,真是很幸福,感觉到你对妈妈的爱了”。这样夸,让孩子知道他的付出是带给妈妈幸福的,增加他的自我认同感。
现在的家长都知道要夸孩子,夸什么,怎么夸,何时夸,比竖起拇指说“你真棒”,更值得家长思考。认真观察孩子具体的行为,用孩子的行为带给家长真实的感受,在孩子需要肯定时,用不浮夸、不造作的言语肯定孩子,孩子会在这样的赏识中发现自我价值,追求卓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