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教育 >

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尝到好孩子的甜头

更新时间:2013-03-05 16:04  来源:赏识教育网  作者:周弘   访问量:
让孩子在其中找到一种英雄的感觉。给孩子找感觉、尝甜头,孩子在顺境地的时候需要,孩子受到挫折更有必要

(一)

    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感觉是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质的感觉。一个人,没了感觉,也就意味着没了自信,没了追求,没了希望。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在成长的过程,便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

    生命的脆弱决定了这一点,而尊重这种生命的规律又是每一个担负呵护生命成长者所必须做到的。现在好多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长百思不解,彻夜难眠。娃哈哈、脑黄金,该用的似乎都用上了,效果仿佛都是很微弱。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只有一条:孩子的感觉没有了,好孩子的感觉没了。我们老说孩子不好,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了。做家长的,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解决的途径,关键是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黄蓓佳有一本书《我要做好孩子》,该书写出了孩子生命的呼唤:我要做好孩子。独生子女时代,望子成龙的心情越聚越重,许多孩子便在其中丢失了好孩子的感觉。因此,每个孩子一旦找到好孩子的感觉,生命就会放光。

好孩子的感觉,好孩子的甜头

    怎么样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呢?可以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也可以更正孩子对自己弱点的感觉。孩子胆子小,就给孩子找胆大的感觉;孩子比较调皮,就给孩子找懂礼貌的感觉;孩子动作慢,就给孩子找快的感觉;孩子数学不好,就给孩子找数学的感觉。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带孩子来咨询。她说孩子是多动症,一天到晚动个不停。她勒令孩子坐在她旁边,过一分钟左右,就去看一下孩子,然后吩咐一声:“不要乱动啊!”有趣的是每次她说完这句话后,孩子就开始动,翻抽屉,转椅子。于是她妈妈就无奈地叹一口气说:“就是这个样子,我都急死了。”事实上这位母亲在反其道而行之,她明明希望孩子静一点,注意力却老是看到孩子动,看到还不算,还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很好动。天长日久,这种观点便会沉淀在孩子脑海里,若再加上母亲情绪化的批评,再让孩子自己改正好动的毛病就比较难了。我把道理讲给那位母亲听,她也觉得有道理。然后就问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呢?我要求她五分钟内不要注意儿子,我们一直说话。有那么几分钟,我看到孩子在摆弄一个东西,专心致志。我马上提高嗓门对她母亲说(保证孩子也能听到):“这孩子一点都不好动,他只是活泼一点,你看他现在多安静。”孩子听到表扬他,扭过头来笑,我竖一个大拇指给他,他妈也趁机表扬了他两句。奇迹出现了,从那一刻起,他大约有十来分钟一直安安静静的。

    这就是正确的做法,淡化孩子的缺点,加强孩子的优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安静的时候表扬他,孩子便找到静的感觉;若家长在孩子动的时候,批评他,加深了孩子动的感觉,破坏了孩子静的感觉。这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适用于许多方面:比如孩子胆子小、孩子调皮、孩子不懂礼貌、孩子动作慢、孩子粗心等等。给孩子找感觉,有的时候是打破孩子对自己不好的感觉,把孩子从自我观点中解脱出来。有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阿姨常常说他笨,小小孩子,就有自卑感了。有一天他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不是很笨?”妈妈很诧异,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小声说:“因为我属猪。”看着儿子沮丧的小脸,妈妈又想笑又有点难过。她想了想,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猪本来是不笨的,是人把它养苯的,猪除了吃,除了睡,没有别的事可干,所以才变笨的,叫是你不同,你很乖,很勤奋,每天都要干许多大事:去幼儿园上学,跟阿姨学儿歌,学画画,回家听妈妈讲故事,还自己讲故事,还懂得给妈妈倒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真的吗?”孩子破涕为笑,高兴地搂住妈妈脖子亲了又亲。

    大人就好像孩子的守护神,时时要提防着孩子的感被破坏,有时候,仅仅提防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机会去加这种感觉。接触过一位家教很成功的家长。他的孩子上高中,文笔非常的好,所写文章经常见诸报纸刊物,在全国的竞赛中获过奖。孩子今天的成就有父亲很大的功劳。在孩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写一篇有关写景文章,写完了拿给同样爱好写作的父亲看。父亲当时真的了一惊,孩子字里行间透露的灵气大出他的预料。大大赏识了孩子一番之后,他找到一位在报社工作朋友,那位朋友刚好负责这样一个版面。他把孩子的文章荐给他,朋友看了也觉得很好,可以上报。于是孩子稚嫩字体变成了铅体。当父亲把印着铅字文章的报纸拿到孩子面前时,孩子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后那种兴奋的表情让做父亲他一辈子都忘不掉。对文学的感觉就这样找到了。而后孩子一发而不可收,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架势。

    这种主动的有目的地给孩子找感觉,也是塑造孩子一个手段,就像我当初告诉女儿是海伦·凯勒转世一样,这样的找感觉其实也是开拓孩子的人生,是对孩子的一种有益的帮助。其实,只要做家长的认定自己孩子是天才,会从孩子身上发现越来越多天才的表现,有时候不妨小题大作,无限夸张,让自信的火焰在孩子心中燃烧起来,孩子便一步步找到天才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会找错着眼点,比如孩子看书不吃饭,有的家长首要的反应是不吃饭,搞坏了胃怎么办?到了吃饭的时间为什么不吃饭,这不是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吗?总之帽子一大堆,没有一项是孩子喜欢戴的,活活把孩子的感觉给破坏了。

   种种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感觉的问题。

   教育的奥秘就是为孩子找感觉,让他找好孩子的感觉,找学习的感觉。好孩子的感觉是根本,在好孩子的感觉上,他才能找到学习的感觉,就好比一棵树,它的主干有了病,怎么能枝繁叶茂?可惜我们的家长不知道这一点,他们随时随地的破坏着孩子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却同时要求孩子学习要好,怎么可能呢?家访过好多家庭,伴随着顿悟的家长,孩子们都发生了突变。当初孩子为什么感觉不好呢?因为孩子的心静不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狠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全是这样的话。孩子能无所谓吗? 孩子的心也会受伤,如果他觉得没人喜欢他,他自己就不会爱自己。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他就会去找好孩子的感觉,去找行的感觉。好孩子的感觉,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给孩子一个行的世界,孩子便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

(二)

     尝甜头,是找感觉的延续。

    尝什么甜头?成功的甜头。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我发现,孩子大多时候是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才去努力。其实毛主席曾总结过一条斗争经验:从成功走向成功。不管怎么说,成功比失败更能给人前进的勇气。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家长的欢呼声中得到的总是成功的感觉,于是几乎所有的只要不是生理上有问题的人都能说一口清晰的口语,都能迈出稳健的步伐。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非常自卑,甚至连老师的鼓励都不能激起他心中的自信。有一天,自习课时,老师把他喊到办公室,神秘地对说:“今天,你回家把第十三课的课文背一下,不要和其他同学讲,就算我们俩之间的一个秘密好不好?”尽管他不知道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答应了,回家认认真真把那篇课文背完了。第二天,老师上课的时候宣布,跳过一篇课文,讲另篇课文。那篇正是老师让那个孩子先背过的。老师讲解了一会儿,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们开背这篇文章,十分钟之后我来检查。”其他学生都着了慌,没想到老师会来这一招。十分钟之后,老师来检查了。几乎没有一个能背完整,就连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都背得丢三拉四。老师意味深长望了那孩子一眼。孩子站起来,朗朗地背了起采,非常流利。同学们都惊呆了,纷纷露出钦佩的神情,而孩子在这神情的包围下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与兴奋。老师的计划成功了,尝到了甜头的孩子,重新扬起了信的风帆。

    还有一位孩子胆子特别小,大人怎么讲都不管用。妈妈后来想了一个主意。一天,妈妈说:“孩子,你知道世界上什么胆子最大吗?”孩子想了想说:“熊。” 妈妈说:“对了,妈妈已经打听好了,某某地方有熊胆卖,人只要吃了它,胆子就会变得非常大,看,妈妈给你买了一个回来。”孩子有点兴奋的看着妈妈把“熊胆”做熟了,然后很仔细的把它吃了下去,尽管他也没有吃出这“熊胆”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但总归觉得熊气多了。第二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在校门口遇到看门的老大爷,第一次仗着胆子喊了一声爷爷好,老大爷笑咪咪地对他点点头,他高兴了一天,晚上回家和妈妈说熊胆真管用。后来,当孩子又有胆小的表现时,妈妈就会暗示他,你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噢,他就会想到熊胆,然后咬咬牙就克服了。若干年后,已成为一个男子汉的他问起妈妈当初怎么搞到熊胆的,妈妈一笑说:“哪里是什么熊胆,不过是猪胆罢。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找感觉尝甜头的例子,孩子在一种假设下找到了胆子大的感觉,又从胆子大的感觉中尝到了甜头,就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给孩子尝成功甜头的时候,需要掌握一个“窗户纸原理”,即家长尽可以摸,但点破的动作让孩子来完成,让孩子在其中找到一种英雄的感觉。给孩子找感觉、尝甜头,孩子在顺境地的时候需要,孩子受到挫折更有必要,孩子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找行的感觉,将孩子的人生支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