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教育 >

创环境,爱生命

更新时间:2013-03-05 16:16  来源:赏识教育网  作者:周弘   访问量:
“创环境,爱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家长心态的调整。当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就很容易操作了。

    教育孩子首要的原则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想长出好的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细胞,家庭也是孩子最初的生长环境。家庭这个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这种好坏的标准不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与否,而是指精神生活。更多的时候,生活的质量是靠后者来支撑的。家庭氛围是由全家人创造的。一个在家庭氛围充满了爱与笑声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灵是舒展的,他的心境是乐观的。他必然是一个懂得自爱且会爱别人的人。相反,若家庭缺少爱的氛围,例如夫妻经常吵架,为一点小事不争执不休,对老人不孝敬,和邻居搞不好关系等,都会使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一个不懂得什么是爱的孩子,他的人生就会大打折扣。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打游戏机的孩子越来越多?仅仅是因为游戏机的吸引力大吗?那家庭呢?这个本该给孩子创造欢乐的场所都做了些什么呢?

创环境,爱生命

    放学回到家,写作业——看书——吃饭。宽松一点的可以看看电视,玩玩具。大多数家庭生活的内容到此为止。也许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出去玩玩,那也是孩子多少次恳求的结果啊!有多少家长肯多抽出——点时间来陪孩子玩玩呢?太少了!而独生子女的现状,又让这些孩子除了父母别无选择。家庭生活的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把注意力转向外界,从游戏机中寻找快乐。好在有一些家长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想方设法丰富家庭生活。

    有一个家庭把星期六定为“家庭日”,每到周六,全家人自编自导自演,组织一场文艺演出,有时排演小话剧,一人扮演一个角色,不分大小,抽签决定,爸爸也许成了“儿子”;儿子成了“妈妈”。演技可能很拙劣,但都很投人,至始至终,笑声不断,有时爸爸一个滑稽的动作,把儿子逗得肚子都笑痛;或是诗歌朗颂;或讲故事;或歌咏大赛……甚至连做饭、整理房间都成了比赛的项目。在这种家庭氛围下,一家人其乐融融,感情非常融洽。更让人高兴的是,为了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魁,儿子主动地看了许多书;知识面大为扩展;而其表演天才又延续到学校里,极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不断地赏识令孩子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还有一家在家里设了一个“心语信箱”,家里人谁有了烦恼或对谁有意见,都可写下来投到信箱里,周末的时候举行一个家庭会议,一项一项讨论,包括孩子学习上的小烦恼,大人工作中遇到的烦恼等。这样既关注了孩子心情的健康,也让孩子学会体谅家长的为难之处,道生活的艰难,增加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人会担心过早让孩子知道社会的阴暗面对孩子成长不利,我觉得关键不是他知不知道,而是父母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若父母能积极的去面对,让孩子早一点知道,反而更有利于其心智的成熟。

(二)

    创造了好的环境,就像种庄稼有了好的土壤,基础是打好了,但茁壮成长还需要其它的条件,例如阳光、空气、水等。对于家长来说,在提供了好的家庭氛围之后,再给孩子怎样的成长养分呢?这关系到一个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高的收入或者考上大学就是功成名就吗?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韩愈的《师说》中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传道就包含一点:一个人一生的人生目标。我们会对孩子说:努力,努力,再努力,为前程而奋斗。以前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是个性化时代,鼓励自我实现,利已的同时利他。这些都对,但都恰恰遗忘了一点,就好像我们看到满天的星星却忘了天空一般。这“天空”便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做一个快乐的人。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教育的回归”,回归到“生命”上来。只有能直面生命,教育才会真正起到“传道”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个故事。

    一群朝圣者行走在赶往圣地的路上,长途跋涉,肩上的大包小包让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   在人群中,唯独一个背着自己的弟弟的小女孩神态自若,步履轻松。同行者很奇怪,问小女孩为什么你不累呢? 小女孩微微一笑说:“你们背的是包袱,而我背的是生命啊!”

    是啊,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鲜活的、灵动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常常会忘记了活着的目的,常常把一些最本质的东西遗忘了。印度思想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子合脚时,脚便被忘却了。事实上常常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吃了无数的苦,流了无数的汗,终于,当他进入老年的时候,如愿以偿成了百万富翁。谁知一场意外将老年的百万富翁永远固定在豪华的床上,靠着氧气瓶苟延残喘地生活。有一天,阳光明媚。老富翁从开着的窗户看出去,不远处一个年轻的农民正在阳光里忙碌着,农民那一身健壮的肌肉仿佛是生命最自豪的宣言。老富翁不禁潸然泪下:我宁愿用我的万贯家财换取那一身的健壮啊。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当人们拥有一切,却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觉得生命的珍贵,才会想起这一辈子亏待生命的地方太多了,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好好热爱自己的生命。

    怎样让孩子做个会爱自己生命的人呢?

    让孩子心灵不膨胀,不压抑处于舒展状态,做个“人中人”。用一句话概括: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

    好多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学习总找不到感觉?

    事实上孩子学习不好更多是心态出了问题。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是个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一切无条件地接纳,全身心地赏识,孩子对自己含糊不清的语言、摇摆不定的步伐也充满信心,那个时候孩子是“人中人”。而一上学,这种感觉就被破坏了,不是变成“人上人”就是“人下人”。这种非正常状态,使得孩子不是膨胀就是压抑,心灵始终得不到舒展。

    什么叫“人下人”?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现在“人下人”太普遍了。上学后,分数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但第一名只能有一个,于是大多数的孩子不得不听这样一句话:“人家是第一名,你不什么不是?”父母定下的尺杆总是越升越高,孩子使出浑身解数,仍然够不着,因为尺杆在父母手里,父母掌握着抬升的权利,孩子在够不着的尺杆下,体味着“人下人”的痛楚。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但家长从没说过她一个“行”字,她在第一名上苦苦挣扎了十年。到了最后,在别人眼里她是那么优秀,而她却极度自卑,内心充满了恐惧,时时说的一句话是“我不行”。我常常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呢?拿破仑的士兵即使是最后一名也相信自己是当将军的料,所以他的军队能勇往直前,征服欧洲大陆。而我们呢?在只爱分数的前提下,在只有一个的局限下,大多数人都在只有“你好,我不好”的状态下充满了压抑,内心痛苦难堪,甚至连第一名都战战兢兢,害怕墙倒众人推。第二种状态是“人上人”,“我好,你不好,未来也不妙”。这是溺爱型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普遍效果,孩子从小就被尊奉成小皇帝,说一不二,自认为天下第一,这样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总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上人自居。

    老是在两种状态之间交替的孩子会变成“人外人”。我在聋哑学校的时候,有个孩子,在学校里老实的不得了,受了欺负他也不吱一声,好像没有感觉一样。我知道这孩子肯定有问题,于是到他家去家访。他爸爸说,这孩子太奇怪了一出校门,闹得天翻地覆,恶作剧层出不穷,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可一到学校又老老实实。究其原因,是父母对孩子太溺爱了,他们对孩子的耳聋,心里充满了愧疚,于是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一旦换了环境孩子心里没了依靠,便把自己压抑成了人下人。肚子里装满了火药,回家自然要释放掉。还有一个孩子更有意思,他在家里面给父母吓得战战兢兢,魂都没了。在学校里却揪着同学往死里打,有时候连打的动作都和父母一模一样。他是把家里的火药放到学校来了。还有一种打不过人家的怎么办呢?打不过也有发泄的办法,他虐待动物。有个聋孩子,家在农村,妈妈为了能让孩子象正常人那样生活,逼着他学说话,讲不出来就狠狠地打。结果他家的羊遭了殃,毛差不多都被他拔光了。还有的孩子把家里养的小金鱼给活活捏死。极端的是自虐,一个初中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拳头在墙上击得血淋淋,他说,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舒服。这些孩子一会儿人上人,一会儿人下人,你想,玻璃杯子,一会零上40度,一会儿零下40度,不炸才怪,更何况孩子幼小的心灵。于是,许多孩子必然就成了人外人。人外人的描绘是:我不好,你也不好,整个世界乱糟糟。人外人使得人心态扭曲了。这是我们教育的莫大的悲哀。

    而赏识教育要提倡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呢?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真美好”,一个人中人的环境。

    这里有个故事:有一次在浙江做报告时,带去的资料被抢购一空,会后,一位家长找到我,说要买十套资料,亲戚、朋友、孩子的老师每人送一套。她说:周校长,我一夜未睡好觉,思来想去,终,于懂了。我们以前的教育,要不就认为天下只有自己的孩子好,别人家的孩子都不好,长大了孩子骄傲;要不就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就是自己的不好,长大了孩子自卑。赏识教育恰恰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我说:对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裳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当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欣赏自己、欣赏别人,生命才会和谐。在我创办的婷婷聋童幼儿园里,孩子们始终被灌输一个观念:孩子,你是最棒的,他也是最棒的,大家都是最棒的。孩子们相互之间用的最多的手势是大拇指,他们不仅赏识同伴,还赏识老师,赏识来看他们的叔叔阿姨。几乎每一个来幼儿园参观的人,都对孩子们这种快乐舒展的心境赞叹不已。更可贵的是孩子们相互之间的爱心。几天前,大班的一个小朋友生病住了院,其他的七个孩子商量好,每天派一个人去看望他。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文笔表达着对伙伴的爱:“今天下雨了,你的心情好吗?”“我们很想你,你想我们吗?”也只有自己快乐的孩子,才能带给别人快乐。

    一个“人中人”的孩子,他的内心是和谐的,他与周围的环境也是和谐的,他的人生也会顺得多。

  
(三)

    研究室常常来一些满心悲凉的家长。他们或是充满了焦虑,或是濒临绝望,一脸忧威地带着自己的孩子。而那个孩子总是目光麻木,没有了生命最初的那种闪闪发光、神彩奕奕的光彩。曾经问过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吗? 孩子们总是摇摇头,一脸暗淡。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孩子的背面便可能是坏孩子。坏孩子也想好,非常想好,但他们解脱不出来,以成绩来论英雄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们身上。孩子每每碰到那些不信任与焦虑的目光时,奋争的信心一点一点的消解了。“坏孩子”在老是不如人的氛围里逐渐地窒息。直到有一天,他麻木了,他对一切都无所谓了,对于他来说,活着就等于活着,生命的意义局限于琐碎的生涯。他活得很不快乐。

    一句话,孩子不爱自己了,因为没有人教他。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优劣是后人对生命的涂鸦。对生命信任、尊重、理解,对生命充满赏识,本来是每个生命都应享有的待遇,可是现实生涯中却有那么大的偏差。

    应该说,在生命之初,当孩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家长都是睿智的教育家,他们用充满赏识的心态,用爱的阳光抚慰着孩子,鼓励着孩子,孩子在欢乐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这种爱是三月里的春风,是饱含深情的甘露,而不是夏日的骄阳,不是酸雨。所以孩子茁壮成长了,像一个个小天使、小精灵。

    孩子爱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父母对他的爱,对他充满赏识的爱。孩子在这种爱中充分地肯定自我,承认自我,他对自己的爱,是一份自信,也是一份合理的宽容。

    创造一个赏识的环境,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因为,赏识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赏识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范畴,用一个孩子的话来说,赏识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他不是随着分数、名次而波动的。赏识是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孩子犯错误时的一种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赏识就是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得永远为他骄傲,为他自豪。对于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教育孩子的父母们来说,要真正做到对孩子赏识,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但每个家长都会去做的,因为对孩子的爱是永恒的,是无法更改的。家长重新捡回教育宝藏的过程是一个学走路的跌跌撞撞的过程,但当他终于有一天稳稳地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人间的天伦之乐会证明一切。

    赏识孩子,除了赏识孩子的优点,还要接纳孩子的弱点,这样孩子才会学会同样的思维方式。杭州有个孩子,三岁多便识得几千汉字,上学之后,毫不费劲稳坐第一把交椅,且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这样一个孩子,最后落到差点不会笑的地步。只因为他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长得丑。这实在是一种疏忽,家长在一味赏识孩子智力的时候却疏忽了孩子的心态,疏忽了告诉孩子如何接纳自己的弱点。尤其是些无法更改的弱点,比如长相。对于一个智力超

常的孩子来说,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长相上的缺陷,也许他也懂,可他想不通,于是他不快乐,而不快乐又会锈掉他的智慧。

    “创环境,爱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家长心态的调整。当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就很容易操作了。有位杭州的家长做得很好。他每天晚上临睡前,让女儿想四件值得自己感激的事。从老师的表扬到同学的帮助都成了女儿感激的对象。有一次,女儿的回答特别令她感动,女儿说,阳台上的花开了,很好看,我要感激它。这不是信仰上帝者的虔诚,而是一个小小生命对生活、对美的感悟。这位家长所做的,其实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心存感激时,那她决不会成为“人上人”,也不会成为“人下人”或“人外人”,她必然是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中人”。

    创环境,爱生命,值得家长仔细把握。

  

    如果说“创环境,爱生命”是构建大厦的地基的话,那“找感觉,尝甜头”便是钢筋与混凝土。“找感觉,尝甜头”是三字经中具有操作性质的最关键的一组。孩子能否找到他所需要的感觉,是一件事成败的关键。这组三字经将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找感觉,找什么感觉,怎么样找感觉,现实中需要纠正做法,尝什么样的甜头,怎样尝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