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三个心理小人儿,这三个小人儿以我们不知情的方式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处事模式、心态、情绪等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都会对这三个心理小人儿产生影响。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亲子关系。尤其在宝宝出生的头几年,亲子关系对宝宝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并且会延续到宝宝成年。那么,这三个心理小人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该如何更好地滋养这三个心理小人儿呢?
三个心理小人儿各司其职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儿童”和“成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件,这三个小人儿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就会被触发。他们各司其职,以我们不知情的方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三个心理小人儿分别是“父母”、“儿童”和“成人”。它们的作用分别如下:
小人儿——父母
主要来源于父母或者其他长辈、老师等的影响,可以帮助宝宝形成准则、规范,对宝宝的行为产生约束力,防止宝宝“误入歧途”。因此,它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同时,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父母”有时候会阻碍宝宝勇敢探索,打压宝宝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行动力。当一个人的“父母”过于强大的时候,他就会缩手缩脚,墨守成规,缺乏创造性与闯劲。
小人儿——儿童
从宝宝自我探索的经历中发展起来,表达的是宝宝内心的渴求与冲动,是一种天真、幼稚而直率的状态。比如,几个月的宝宝看到某个东西,就会产生用手去抓的冲动,即便他看到的是火苗、开水、锋利的小刀,就算父母明明白白告诉他,这个东西很危险,不可以碰,他也无法抑制自己想要去触摸的冲动。因为不能理性地评价周围环境,“儿童”很容易导致宝宝陷入各种危险的处境。“儿童”虽然有它过于冲动的一面,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儿童”也有它的可贵之处。当一个人的“儿童”不顾“父母”的阻扰,不考虑“成人”的劝告自行其是的时候,他往往能够在某个方面突破常规,做出一些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事情。
小人儿——成人
随着宝宝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的“成人”也成长起来。“成人”比较客观,可以帮助宝宝做出冷静的分析与评判,采取最适合当前环境的行为方式。“成人”既不会盲目地服从“父母”,也不会放任“儿童”,而是会根据过往的经验,找到最佳的应对环境的模式。比如,很多父母在宝宝“不听话”的时候吓唬他:“如果你还不睡觉,大灰狼就来了。”“如果你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在最初的恐慌过去之后,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会明白,即便他不睡觉,不听话,大灰狼和警察叔叔也不会出现。他就会明白,父母传递给他的这些信息是不可靠的,以后有人再这样吓唬他,他就不会再害怕,自然就会很顽皮地不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了。当然,有的父母就会因此惩罚他,于是,受罚这种体验就会帮助他学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事情:“看来还是要按时睡觉,否则爸爸妈妈会生气,我可能就会挨骂,甚至受皮肉之苦。”“成人”就在体验这样的经历之中成长起来了。在宝宝成年之后,“成人”可以帮助他权衡利害关系,懂得进退,把握行动的尺度。
三个心理小人儿彼此制约
三个心理小人儿除了各司其职,还会彼此争斗,最终达到某种平衡,保证我们的行为不逾矩,在一个正常的尺度之内。对于宝宝来说,他们内心深处的三个心理小人儿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争斗也就更为明显。
以宝宝过马路为例,走到马路边,宝宝通常都会试图挣脱爸妈的控制,跑到马路中间去。这时候,爸爸妈妈或者其他抚养人就会告诉他:“马路上有汽车,会撞到人,危险!”看到爸妈严肃的表情,听到他们坚决的话语,他的“父母”就会抑制他想要跑到马路上的冲动。但是,宝宝的“儿童”可不管那么多,他看不到危险的真实性,所以他就会无视“父母”的要求,只要爸爸妈妈稍不注意,他就会挣脱他们的双手,往马路中间跑。随着他生活经验的增加,也许,他会看到一些交通事故或者一些来自电视电影的信息:有人被车撞伤了,有小动物被车压死了,有的车辆撞到一起撞坏了,他的认知水平提升了,逐渐意识到莽撞地过马路确实有危险……他的“成人”就会明白,“父母”所谓危险的信息并不是耸人听闻的,它们会实实在在的发生。以后走在马路边的时候,即便他的“儿童”还是有要跑向马路中间的冲动,他的“成人”也会协助他的“父母”抑制他的“儿童”,做出老老实实走在马路边的决定。于是,他的“成人”与“父母”就会在这样的争斗中占上风,他的“儿童”在处理过马路这件事的时候就会退居二线,不再与“成人”和“父母”抗争。当然,个别的时候,即便成年人,也可能会在红灯即将亮的时候有急于冲过马路的冲动。因此,这三个心理小人儿实际上是经常性地在斗争的。正因为这三个心理小人儿总是在斗争,才会懂得规则的同时又不缺乏灵活性,在诸多的两极之间取得平衡,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点。
亲子关系对三个心理小人儿的影响
亲子关系与三个心理小人儿的成长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如果爸妈过于严厉,规矩太多,宝宝受到的约束很多,他的“父母”就会非常强势,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宝宝自我意识受到打压,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在应对外部环境的时候会比较谨慎,显得有些畏手畏脚,轻易不敢放手去尝试一些事情,即便有人鼓励他去做,他也确实很想做,但他往往在权衡再三之后退缩。这类宝宝通常显得比较“乖巧”(不过,这种“乖巧”背后可能隐含着别的问题,这是另一个话题了),看起来很“懂事”,但比较缺乏创意与主见,轻易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得比较自卑。
如果爸妈过于宽松,宝宝的“儿童”就会非常强势,他看起来会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显得过于自我,有些莽撞,不懂规矩。这类宝宝进入家庭以外的环境的时候,因为外部环境与家庭环境差异比较大,他们也可能比较难以适应,或者因为没有界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爸妈与宝宝的关系比较民主,对宝宝的约束有张有弛,把握在一个适当的度,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宝宝就会进退有度,同时又不缺乏创意与主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宝宝通常比较讲道理,自我意识比较强,同时又比较关注他人的感受。
提到亲子关系,很多人都只关注爸妈与宝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除了上述爸妈与宝宝之间直接发生联系的几种方式之外,宝宝之外的家庭成员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归于亲子关系的范畴,比如祖辈与父辈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家庭之外的人群的关系等等。虽然这些关系与宝宝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与宝宝发生间接的关系,同样对宝宝产生深远的影响。
增进亲子关系滋养三个心理小人儿
想要让宝宝处在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就要恰当地平衡他内心深处的三个小人儿。要平衡和滋养宝宝的三个心理小人儿,我们在处理亲子关系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放宽政策,保护“儿童”可贵特质
从一降生,宝宝就具备了自我学习与自我探索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他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探索周围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经验,在经验的滋养下逐步成长。因为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父母很容易为了安全或者为了省事起见,自觉不自觉地去打压宝宝的很多行为。比如,处在口欲期的宝宝喜欢拿到什么都往小嘴里放,会爬会走的宝宝,见到什么,不管它安全不安全,他都要去触摸、拍打,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来……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或者在我们的监管下,宝宝这些探索的欲望最好满足他。放宽政策,给宝宝足够的自由,我们就可以保护宝宝内心深处“儿童”这个心理小人儿隐含的最可贵的一些特质,诸如好奇、勇敢、创新、不畏权威等等。
2.适度约束,让“父母”发挥作用
规则与规范就好比一堵墙,看起来是给了宝宝更多的约束,但实际上,正因为有这面可以触摸到的墙壁,我们才能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完全没有规则与规范,就好比将宝宝放置在漫无边际的荒野之中,虽然自由,却会带给他更深的恐慌感。从小就让宝宝明白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或者规范,有些约束,他的“父母”才会成长起来,他才知道进退,成人后才不至于因缺乏约束力或者“不谙世事”而偏离正道,或者给自己带来诸多的烦恼。当然,建立规则一定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因为规则剥夺了宝宝的自由。
3.全方位体验生活,协助“成人”成长
没有比体验生活更能帮助宝宝的“成人”自我成长的了。从宝宝一出生,我们就要树立帮助他自立的意识,从几个月开始让他自己拿着奶瓶喝奶,自己用手抓饭吃,到以后全面培养他的生活自立能力,带他外出,接触尽可能多的人与事等等,这些生活体验都是丰富他人生经验的非常好的方式,可以帮助他在“父母”和“儿童”之间找到平衡,建立起强大而合格的“成人”,让他变得更加自信、自立,将来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进退有度,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