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华西都市报“向恶搞儿歌说NO”系列报道中,刘玉鼓励孩子改编“营养”儿歌的做法,得到了许多读者与网友的肯定。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打进本报热线电话,为我们朗诵了一首自创儿歌,“小胖乖乖,多么可爱。快快长大,报效国家。”王女士说,虽然她的儿子今年才2岁,但她已经原创了很多儿歌唱给儿子听,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接触美好的事物。
此外,针对恶搞儿歌风靡的现象,一些教育界专家也提出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加强美的教育让美占据孩子生活
“我虽然没有亲耳听过小孩唱恶搞儿歌,但却听到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小孩总是唱恶搞儿歌。”《语文报》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说,小孩子改编儿歌,本来是可以的,如果内容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恶搞儿歌,却破坏了一些原本美好的东西,可能影响小孩子的审美心理。
蔡智敏认为,不少小孩子不仅恶搞儿歌,还恶搞古诗词,把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文学经典,改得面目全非,“很多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被小孩子恶搞得乱七八糟,还有什么美可言呢?”
“小孩子恶搞儿歌,有简单的模仿,也有自发的创作。一些过于成人化的内容,应该引起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视。”蔡智敏说,杜绝恶搞儿歌,家长、老师要正确认识,积极引导,但更应该对小孩子加强美的熏陶和教育,让他们在生活中多接触美、多感受美,“当美占据了小孩子的生活时,那些不美好的东西,自然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找准原因三方配合杜绝恶搞儿歌
“我曾经听到过小孩唱改编的《上学歌》。”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说,刚听到恶搞儿歌时还有些惊喜,认为小孩子很有创意,把学习生活中的不满放置歌词中,“可转念一想,孩子恶搞儿歌,对大人、老师来说,是一种警醒与思考。”
窦桂梅建议,要杜绝恶搞儿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一定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社会要宣传弘扬民族价值观,为孩子营造真、善、美的大环境。学校是恶搞儿歌的主阵地,老师要有更高的敏锐度,加强监管,并重视此类现象。而家长也不能过分呵责孩子,更应注重正确引导,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