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人格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国学倡导者张其成
儿子为什么出国?
已经在墨尔本大学毕业的儿子,直到去年才给我讲起他选择出国的缘由,原来他刚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位语文老师,经常对他“异想天开”的想法嗤之以鼻,甚至严加批判,直到最后,竟然为了优秀率,把儿子的语文分数排除在班级成绩之外。儿子说,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也让他对国内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抵制情绪。听完儿子的讲述,我内心难以平静。到底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为了学而优则仕,还是求“黄金屋”和“颜如玉”?这是否与教育的终极目的相背离?
现在大家都提倡素质教育,在我看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健全人格教育,我们经常讨论这样一则案例,在国外,我们会看到,马路清洁工和大学教授一样受人尊敬,他们各司其职,各自也特别享受工作的快乐。而在国内,大家都在拼命挤“独木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要输在起跑线”的思想,孩子为了分数上好大学把本该快乐的童年、少年都献给了奥数、英语课外班。到头来,孩子是成功了,可是眼里只剩下“功利”二字,最终导致道德信仰缺失,各种社会乱象频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我看来,孩子的成功并不一定是取得多大成就,而是人格健全,过一种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让孩子快乐学习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李济仁为首届国家级“国医大师”,母亲张舜华为国家非遗“张一贴”第十四代传人,而我又作为长子继承了母亲的衣钵,成为了“张一贴”的第15代传人。我小时候父母亲并不强求我学医,而是让我们遵从自己的兴趣。我和我弟妹的学习都是快乐的。父亲在“破四旧”的时候收藏了很多珍贵文物,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字画和一些线装书,这让我非常着迷。我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接触《易经》,并深深被其吸引,父母亲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支持,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后来,研究《易经》和《内经》,把国学和医学结合起来,就成为我毕生所求的事业。
儿子虽然是学理工科出身,但是却有较深厚的国学功底。这主要来源于他小时候受国学的熏陶。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讲《易经》、太极图,儿子很感兴趣,几岁就能背诵八卦、六十四卦图。当然我并没有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强制他学习国学经典,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在“玩中学”。我经常跟儿子玩“汉字游戏”,我发现,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但只要学会540个汉字(《说文解字》540个部首),就可以通过组合拼装掌握其余汉字(《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这就是“说文解字”,特别好玩。还有背诵古诗词,在孩子眼里,背诵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找到“读”的乐趣,孩子就能快乐学习,我和他经常变换读诗的方式,有时候我领读他跟读,有时我俩齐读,我们还学习古人唱读诗词,在这样的氛围中,儿子的古文功底与日俱增。
我认为,国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长效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以经典为主要载体的,经典诵习是传承国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探索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大学后国学诵习的内容与方式,熟读经典、感悟经典,提升人格修养。
尊重孩子的想法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大机器生产中标准统一的零件,而是有思想、有个性、可塑造的未成年人。像儿子中学时期的那位语文老师,显然是扼杀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刽子手”。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回家告诉我说:“爸爸,我把班里的所有职务都辞掉了。”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有了这些,我并不快乐,这不是我追求的。”听了儿子的话,我说,儿子我支持你。
儿子出国以后,告诉我说他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老师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做法都给予尊重,并加以引导,儿子进步很快,刚上研究生,他已经能帮设计项目,并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我们家虽然是传统家庭,但是家风颇为民主开放。当年我报考大学的时候,父母并没有要求我一定学医传承家业,相反,为了实现当文学家的梦想,我报考了中文系。小时候,母亲对我们实行的是赏识教育,从来不会大声训斥,特别注意保护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也把这一点延续到对儿子的教育上,如今,我和儿子相处就像朋友,我们经常会就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互通有无,也会给彼此意见。
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快乐、健康、智慧,加起来才是幸福。我想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能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奋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 口述
人民政协网记者解艳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