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更新时间:2014-05-13 03:04  来源:赏识教育网  作者:谭老师   访问量:
【导读】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在他的生活环境里,如果有非常杰出的人,他能从这些人身上模仿到好的行为习惯。

为什么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这是和家长的习惯紧密相关的,好父母教出好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主要有8个方面的原因,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咨询赏识教育专家,教好孩子。

1.没有好的榜样

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在他的生活环境里,如果有非常杰出的人,他能从这些人身上模仿到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如果在他的生命里,没有杰出的人存在,他无从看到好习惯的生活原形,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到好的习惯。如果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你就必须在孩子的生活里,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而无论这个榜样是你自己还是别的什么人。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童年时没有与杰出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成功的方法,不知道怎样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不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对。

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那他就必须有导师的引导。


2.认为好习惯等于痛苦

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快乐,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痛苦,他经历的直接感性经验太少,所以他无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成年人向他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会贻害他终生。

比如,如果我们成年人,告诉孩子要养成“每天阅读”“每天跑步”等习惯,就必须有“毅力”就必须“刻苦”。这会使孩子把“阅读”“跑步”与痛苦联想到一起,他一想到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就使他在好习惯面前望而却步。再有,孩子最初做某事时,比如“阅读”“跑步”等,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导,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把事情做对的方法,凭着自己力气蛮干,这使得他在做这件事情上所获得的感觉是挫折感进而体会到极大的痛苦。这样以后在他的脑海里,一想到这件事情他就联想到痛苦,就会使他逃之畏恐不及。其实,任何习惯,在那个习惯了这个“习惯”的人的主观体验中,都不是痛苦,而只有在那些不习惯它们的人的感觉中,这些“习惯”才是痛苦。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所有的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并且好习惯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家长要把这种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孩子的心里。


3、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变的方法

我们人类是习惯的动物。这是说,我们什么都能习惯,同时我们又受习惯的支配。可以说人是习惯的奴隶。习惯最初是“人”通过反复“行为”养成的,可是“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就反客为主,成了人统治者。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人是很难改掉已经养成的习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与习惯斗争而失败的经历。

应该说,如果我们凭借自己的意志(通常人使用的词汇是“毅力”)去改掉多年形成的习惯,那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凭借自己的毅力把习惯改掉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误区是世界性的。人们不知道怎样改掉一个坏习惯,一旦有人改掉了坏习惯,人们对此事的“解释”是他真有“毅力”;而那个改掉习惯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也相信了人们的解释,相信自己好象真的“很有毅力”。反正相信自己有毅力会使他感到很舒服。而事实的真相是,我们人类是地球表面的有机生物,控制我们行为习惯的客观规律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法则。当我们把“旧行为”与“痛苦”联结在一起,使人在做“旧行为”时不再感受到“快乐”而是感受到“痛苦”时,用“新行为”去替换掉“旧行为”,并且把“新行为”与“快乐”联结在一起,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在一瞬间改掉多年形成的习惯。

应该说,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明白这个原理的。当孩子有了坏习惯,家长通过讲道理或批评的方式对待孩子,希望孩子改掉坏习惯。当孩子改不掉坏习惯时,家长就变本加厉采取打骂的方式,并且骂孩子没有毅力。几乎没有家长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愚蠢而非孩子错误,你所使用的方法,根本就让孩子改不掉旧行为,而却怨他没有毅力,孩子真是太无辜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只有做对了动作,孩子才能改掉他身上的缺点毛病。


4.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会自动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人最初是从他所接触到环境中,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生下来就看到成年人抽烟喝酒的孩子,会认为抽烟喝酒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到了他可以做这些行为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学着去做,在不经意中就学会了这些不良习惯。毫无疑问,生活在犯罪高发区的孩子,染上不良习惯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样,那他学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5.不正确的思考方法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好习惯,是自然而然养成的。这种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在我国文化圣地的泰山石刻上有一句:“从善如登”,旨在提醒人们“学好不容易”。其实人的好习惯,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因为好习惯,都是符合人类的一般利益的,是要有行为标准的,所以要经过严格指导和反复训练,才能最终在孩子的生命里扎下根固定下来。而坏习惯,由于没有标准,不需要努力练习就会做,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有绝对的耐心,反复指导孩子,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6.家长行为没有一贯性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就必须反复沿着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动作才可以。我们今天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没等孩子把这个习惯定型,明天我们又变了,让孩子去养成另外的习惯,甚至是相反的习惯。这就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于矛盾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以至我们已经很难发现我们说话做事当中的矛盾了。当我们以矛盾的要求对待孩子时,孩子做不来,我们就强迫,使得孩子失去了基本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在理智上,他们的大脑一片混乱;而在行为习惯上,他们养成了多动而没有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养成良好习惯。这实际上是家长的错误,而实际中,家长往往会把孩子骂个一无是处。


7.没有改变习惯的动力

要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我们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必须得孩子有改变的意愿。如果孩子没有想改变不良习惯的心理动机,那我们成年人再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的动力只能产生于他自身。当孩子在他自己的生命里,找到了自我价值,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会升起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这是他改变旧习惯的动力。有了自我完善的欲望,他才会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感到不舒服,才升起改掉它的想法。因此我们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就必须先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这样他才能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由此产生改掉旧习惯的动力。


8.家长的反强化作用

当孩子身上有了稳定的不良习惯的时候,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反应在嘴上。家长先是不厌其烦地批评唠叨。后来发现批评不管用,就开始升级为打骂。其实家长所做的事情,恰恰是起到了反强化的作用。要知道改掉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必须在孩子生命的内部发生反应,而不是外部动作。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必须是孩子对该不良习惯感受到痛苦,使他要远离该痛苦从而改掉旧习惯。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旧习惯给他带来的痛苦,并且绝大多数情况是旧习惯给他带来的是快乐,那家长再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而且,家长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改不掉旧习惯,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旧习惯。

如果您在孩子教育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前来咨询,赏识教育老师将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4000888552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