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教育 > 孩子教育

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更新时间:2014-02-13 11:34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编辑   访问量:
【导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2万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跟踪调查,结论是: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占3.9%,重度的占0.1%。


近几年来,常听到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因心理承受不了看似过重的压力自杀、杀人或离家出走的消息。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事件的缘由,只不过是因为家长或老师批评的语气重了些,孩子内心便承受不起这些无意的“伤害”,心理郁结难以自我消化,以至于走向极端,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2万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跟踪调查,结论是: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占3.9%,重度的占0.1%。

那么,孩子的“心病”从何而来呢?据专家介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因素等。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这值得每一位家长认真反思。

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学家王秀良、傅序刚指出,心理健康者通常具备5个显著特点:

1.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对人对事具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予以处理,常常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能较快地适应环境,

2.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不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弱点,而且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个性和情趣,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对别人满腔热情,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更和谐地与同学相处,积极态度(尊重、信任、喜悦)多于消极态度(嫉妒、怀疑、憎恶)。

4.自尊自重,谦而不卑。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又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5.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逆境或烦恼时,能自行解脱。能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

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帮助你打开成功路上的大门,让你的人生路途上阳光普照。消极的不健康的心态是一张网,是一个沼泽,一旦陷入其中,只能越挣扎勒得越紧,越挣扎陷得越深。

有一句俗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福”其实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经过大难的人自己感觉到的。因为经过大难的人往往人生态度发生了变化,对过去想不开的事情想开了,人的生命状态从一种狭隘中走出来了。想得开,人生便会充满幸福。

我的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同学曾告诉过我一件事: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郑州搞过一个问卷调查,对当时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主妇和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家庭主妇进行“幸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的主妇们的幸福度竟然低于低收入家庭的主妇们。这说明,“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是一种心态,它与金钱、地位不构成正比例关系。譬如,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而他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

老师、家长培养孩子良好心态的一个最简单的表情就是笑。笑,是爱的语言。笑,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你冲他笑,这就表达你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优秀的小学、幼儿园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笑。

那么 ,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1.让孩子天天快乐。

就像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物质营养一样,孩子心理的发育同样需要精神营养和心理支持。孩子在骨骼的发育期如果缺钙,就会患佝偻病;孩子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如果缺少了心理营养,也会导致心理畸形或人格变态。弗洛伊德有句名言:“从成人的精神障碍中都能看到儿时的影子。”童年理应是快乐的,应该快乐的年华而无快乐,孩子就容易在心理上出问题。[nextpage]

如果你天天想的是快乐的事,你就会天天快乐;如果你天天想的是烦恼的事,你就会天天烦恼;如果你天天想的是可怕的事,你就会天天害怕;如果你天天想的是高兴的事,你就会天天高兴。人的心态,能把人推向成功,也能把人引向失败;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这便是“心理力量”。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自己的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和影响孩子,让孩子天天处在快乐的氛围中,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要让孩子多看生活的光明面,少看生活的阴暗面。

一个学生,一个孩子,如果一天到晚瞪着眼睛,总看阴暗角落,看世上丑行,看人间蛆虫,看垃圾、脏水、苍蝇、臭虫、黏痰、鼻涕、打架、斗殴、懒惰、懈怠、违法乱纪、假冒伪劣、贪污腐败,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心灵的录像带上,左一盘右一盘全是这些假恶丑脏的东西。这样,他当然会变得偏激,会发牢骚,会愤愤不平,会觉得天昏地暗,自己的内心也就经常阴云密布。这就是不健康的心理。

反过来,让孩子从小多看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多看生活中的鲜花、清泉,多体验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廉洁奉公,多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多知道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时间长了,孩子的内心深处,就会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充满这些催人奋进的因素。于是,他昂扬,他乐观,他豁达,他会觉得自己的内心阳光灿烂。这就是健康心理。

当然,阴暗面不是不可以看。对青少年来说,一是不能总看阴暗面,二是要正确看待。看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牢骚,不是为了埋怨,更不是为了跟着学,而是想到如何改变它,改造它,消灭它。想到这些丑恶的东西存在,自己也有一份责任,想到应该为改变它尽一分力所能及的力量。

只要引导孩子将心灵的摄象机对准真善美,随时都能摄下一组感人的镜头。稍加注意,孩子就能发现,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知识分子、科学技术人员、普通干部,他们待遇不高,却在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稍加分析,孩子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由好人在支撑着,维持着的。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总趋势是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这才是健康的心态。

让孩子多看社会生活中的光明面,孩子的心情就会开朗起来。在好人的鼓舞下,在社会正义的感召下,孩子内心深处真善美的一面也会得到充足的营养,孩子就会成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

有些孩子喜欢发牢骚,总是觉得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这些孩子在学校时表现为:对同学有怨言、对老师不满意、对学校有意见;等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就会表现为对社会发牢骚。什么分配不公,脑体倒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这方面的事情他特别关注,知道得特别多。知道得越多,牢骚就越多,心情就越不好。心情不好,做什么事也没有心思了。

这种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之一,是对社会、对他人的阴暗面看得过多。看多了自然觉得天昏地暗,心烦意乱。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消极的心态来看人看事,那么就会觉得自己身边无比黑暗,脚下无路,危机四伏,自己也很难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做事也容易失败,失败又反过来强化了消极心态,人生因此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生活都是有两方面组成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有使人满意的一面,也有使人不满意的一面。孩子的心灵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要拍摄什么画面保存在心灵的底片上,全有自己说了算。

我们要告诉孩子,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家庭,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不会尽善尽美,所以,我们才有建设和改造社会的任务,我们才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我们要多看社会生活的光明面,不能老盯着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譬如,我们来到公园,是为了欣赏鲜花,看亭台楼阁,看小桥流水,看飞禽走兽;不是为了看角落里垃圾和厕所里的苍蝇蚊子。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还有垃圾,也还有坏人。问题在于,我们应该让自己心灵的摄象机对准什么。这常常决定着自己的心灵世界是阴沉昏暗,还是天朗气清。

3.给孩子适当的“挫折体验”.

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香甜,永远不懂得生活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他就永远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他就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所以我们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适当给孩子以“挫折体验”,如遭遇失败,经受批评,面临困难,体会劳累,等等。

“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这种挫折和失败在给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成长的契机。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与素质,只有在挫折中才能锻炼出来,任何理论的说教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

4.让孩子找到自己被尊重的感觉。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气氛是维持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家长要尊重孩子,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自己的自尊意识。家长要放下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不能动辄打骂训斥。父母如果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让孩子感到他的人格、他的意见是受到尊重的。

5.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能否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力。要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看到自己的“独特性”,并鼓励孩子发展个性,扬长避短。这样,不至于使孩子因自卑而自惭形秽,而自暴自弃。

6.让孩子学会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

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自己所犯的错误,教他们必须学会改正错误,而不能无视错误。一个人不可能不做错事,尤其是小孩,他们就是在“犯错——知错——认错——改错”中长大的。聪明的人做了错事,从来不赖别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越来越聪明;愚蠢的人做了错事,老是找“客观”,怨天尤人,结果越来越愚蠢。

当孩子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时,要让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事态、修正错误;要让孩子学会接受瞬间来临的失败感、犯罪感或羞耻感;要让孩子学会向别人道歉;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承认,就要改正;要让孩子自己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后果。这比犯了错误就体罚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敢于承认错误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孩子在童年时期,需要不断重复这样的课程:鼓励表扬诚信正直行为,批评惩处邪恶行为;在孩子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时,要求孩子动脑筋,想出公正的解决办法;鼓励孩子思考、评论生活中的公正与偏颇、诚信与欺诈的行为和事件。这样,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就会逐渐地树立起来。孩子的心理也会在“犯错——知错——认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成熟起来。

     

如果您在孩子教育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前来咨询,赏识教育老师将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4000888552 QQ在线咨询